辛丑年八月初一,恰逢白露節氣,由城投建設公司建設管理的泉州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PPP項目如期完成泉州市委市政府要求的第四階段的主線全線雙向通車目標,也同步實現項目公司年初制定的主線施工生產目標,即:五臺尾隧道右線7月底主體結構工程完成、9月初主線全線雙向通車。
本次通車主線全線長度為7.21km,其中五臺尾隧道是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最重要的控制性節點及重難點工程。
五臺尾隧道全長1.21公里,為左右線分離式變斷面隧道,技術標準為城市快速路雙向6車道(進出口段為4車道),最大開挖斷面跨度達23米,是目前國內同等作業條件下最大跨度的暗挖隧道,并且隧道有近一半屬于超淺埋深(最小埋深5m),對于超大斷面隧道而言,覆土過薄極易引發施工期塌方、冒頂。
五臺尾隧道右洞更是整條隧道的重中之重。2018年4月初,五臺尾隧道用地征遷及部隊設施遷改后進行隧道施工,由于隧道進出口用地空間小,全線隧道屬于超小凈距隧道,其中最小間距僅11m,不足隧道跨度的一半,施工引發地質應力釋放的波及范圍廣。隧道地質復雜,左右線地勢偏差極大,巖層坡度大于1:1,造成嚴重地勢與地質大偏壓,支護荷載大且左右洞施工存在很大的交叉影響。隧道右線洞身位于巨厚層拋填石與殘積粘性土互層,塊石大小不均、分布無序,隧道施工過程就如同穿越塊石堆積的無規律積木,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先進行小規模的爆破來控制圍巖松動,再進行正常爆破開挖,施工周期比普通隧道長。尤其是進口段240米,隧道分別穿過軍用靶場回填拋石層和全風化輝長巖,地質偏壓嚴重,地下水豐富,圍巖極度破碎,無自穩能力,施工擾動后易發生順巖土分界面向右側整體下沉。
自隧道施工起右洞發生多次大沉降變形及一次冒頂,施工工法也進行了多次變更。施工中采用蓋挖法、雙側壁導坑法、三臺階后置中隔墻法、CRD法,洞外采用灌注圍護樁加固隔離土壓力、深井降水,洞內采用超前大管棚、雙層超前小導管、劈裂帷幕注漿、¢76徑向導管、錨桿錨入圍護樁、中隔墻、臨時仰拱、橫豎支撐等各種加固措施以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
自去年年底以來,泉州市領導及住建局領導高度重視,新施工班組保持良好的搶工態勢,春節不放假,年后克服種種施工困難,洞內施工保持“24小時、三班倒”循環作業,各階段施工計劃都按期完成。在土建向前推進創造有利條件后,各附屬工程也在各參建單位積極組織管理下,秉承“早安排、早動手”的原則提前進場施工,在七月底隧道主體結構完工的情況下,38天完成了整條隧道右洞的裝修裝飾、機電安裝、交安設施安裝等附屬工程。
面對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項目公司攜各參建方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工程管理部門積極地深入一線解決技術難題、協調不利因素,不負眾望,如期完成工作任務。
五臺尾隧道雙向試通車后,意味著整個北峰快速通道主線實現雙向通車,從中心市區去泉州動車站,僅8分鐘即可抵達,對加強東海、城東、北峰等片區的快速聯系具有重要意義。